近日,河南一名26岁男子因“双相情感障碍”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这一疾病因梵高、丘吉尔等名人病例被称为“天才病”,但其真实面目远比想象中危险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0-30倍,约25%患者曾尝试自杀,且误诊率高达70%。以下从疾病本质、高危信号及应对策略三方面解析这一“情绪过山车”背后的真相。
一、双相情感障碍:在“天堂”与“地狱”间反复横跳
疾病定义
双相情感障碍(躁郁症)以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为核心特征,患者可能:
躁狂期:情绪亢奋、思维奔逸、疯狂购物、睡眠需求减少(如连续3天不眠仍精力充沛)。
抑郁期:丧失活力、自我贬低、产生自杀念头(部分患者甚至无力实施自杀行为)。
高致命性机制
混合发作:同时存在躁狂的冲动性与抑郁的绝望感,自杀风险激增。
误诊陷阱:70%患者初期被误诊为抑郁症,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,加速病情恶化。
能量悖论:抑郁期患者可能在躁狂期恢复“行动力”,从而实施自杀计划。
二、这8类人需高度警惕,出现以下征兆立即就医
高危人群
有家族史者(父母患病,子女风险达25%-75%)
青少年期抑郁患者(20%可能发展为双相)
长期熬夜、倒班等生物节律紊乱者
月内情绪剧烈波动(如从“世界首富”跌至“废物”)
核心预警信号

三、科学应对:终身管理可回归正常生活
诊断关键
躁狂持续≥1周、抑郁持续≥2周需就医,结合情绪量表、基因检测(如5-HT基因筛查)确诊。
治疗策略
药物控制:使用心境稳定剂(如喹硫平),避免擅自停用抗抑郁药。
家庭监护:记录情绪日记、躁狂期保管银行卡、抑郁期移除尖锐物品。
心理干预:认知行为疗法(CBT)识别情绪触发点,降低复发率。
破除误区
❌“天才不需治疗”:多数患者是普通人,不治疗可能致命。
❌“结婚能治愈”:孕期激素波动可能加重病情。
✅规范治疗下,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,但需终身管理情绪波动。
专家提醒:若身边人出现“情绪蹦极式变化”,务必及时陪同至精神科就诊。双相患者的大脑如同失控的油门与刹车,需要药物、心理、家庭支持三方面协同“维修”。每一次情绪异常波动,都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