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低垂,悦读时光开启。小编暖心提醒,音乐相伴更有感觉~
生活中,
“会说话”与“不会说话”
往往得到“好”与“坏”的不同结果。
本文通过两起电动车碰撞事件,
展现了不同对话导致的迥异结局,
又借鲁迅提及的例子,
深入阐述其区别。
平常人生,平凡生活,平时交往,“会说话”与“不会说话”往往得到“好”与“坏”的不同结果。
先看“会说话”的例子,是我在乡镇卫生院里碰到的一幕。因有机动车辆通过,骑电动车刚要拐弯的甲青年,猛刹车停下。乙壮年骑电动车紧随其后,来不及刹车,“嘭”的一声撞上了甲青年。乙壮年说:“哎呀,老师儿,别紧急刹车啊!”甲青年急忙下车说:“老师儿对不起!对不起!我以后注意。”双方交谈几句,相视一笑,各走各的路。
方言中加儿化音的“老师儿”虽然有一点儿尊敬和调侃之意,但是绝无恶意,是化解尴尬、调和矛盾的绝妙佳词。再看“不会说话”的例子,我在某县医疗机构院内,遇到相似的一幕。丙青年骑电动车正在前行,因为接电话,突然紧急刹车。骑电动车的丁壮年及时刹车,差一点儿撞上丙青年。“你咋骑的车啊?”丁壮年气呼呼的。“我想咋骑就咋骑!”丙青年扭头毫不示弱地回答。二人挽起袖子,纠缠在一起,夹杂着无法描述的叫骂声,直到保安赶到,才将双方劝散。
假如把上面两个例子的对话互换一下,会得到不同的结果。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家里有婴儿出生,如果客人说“这孩子将来长命百岁”,主人家一定会欢天喜地;如果客人说“这孩子将来会死”,则肯定会被暴打出门,尽管客人说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。这就是典型的“会说话”与“不会说话”的明显区别。
“会说话”可以化解尴尬、调和矛盾,双方化干戈为玉帛;“不会说话”只能更加尴尬、升级矛盾,双方将玉帛变干戈。
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;多彩社会,世态万象。我们生活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,交集多,交往广,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不现实,要想人际关系和谐,必须避免“不会说话”,逐渐养成幽默、风趣、体谅,以及换位思考的“会说话”的习惯。
当前,国家推动“改善就医感受,提升患者体验”活动。要想把这项活动持续做扎实,做出成效,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把“以患者为中心”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。
医务人员要从“会说话”做起,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态度温和,坚决杜绝态度恶劣、“恶语相向”,甚至拳脚相加的现象。如果如此,“改善就医感受,提升患者体验”就会大见成效。(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县卫生健康委)
责编:韦永柔
发布于:河南